5月30日下午4点钟,刚刚把参与航母大修工程的专家迎接回来,王旭站在办公室里,用手抚摸着办公桌上辽宁舰的模型,又抬起头望向窗外,脸上露出了笑容。
作为一个泊头县级民营企业,能为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造泵,让王旭感到无比自豪。更让他骄傲的是,接下来他们还要为其他航母的建设继续出力。
企业濒临破产,他临危受命
5月底的泊头,阳光开始炙热,街头已满眼翠绿。在泊头市经济开发区一座花园式的厂区里,王旭正跟公司总工程师、党委副书记郭秀雅商量一艘航母项目的工作计划,与王旭办公室一玻璃之隔的厂房里,各种型号的容积泵正在工人们机械化的操作下,被加工出来。
这个刚刚搬到开发区一年的国家二级企业,对于泊头人来说,既熟悉又陌生。
熟悉是因为它的前身是国营泊头市齿轮泵总厂,始建于1973年,算是泊头土生土长的老企业;而陌生则是因为,随着企业改制,这家企业没有像很多老工业企业那样逐渐衰败,反而走上了一条高大上的路,成为中石油物资资源市场a级供应商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,为国家舰船制造、军工等提供设备配套的二级保密企业。
带领企业走上升级转型之路的,正是企业的带头人——河北恒盛泵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旭。
王旭成为公司的带头人,可以说是受命于危难之时。
1996年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,2001年企业到了改制后最难的时候,也就是在那时候,王旭成为公司董事长。
2001年,随着泊头当地一些制泵小作坊的兴起,公司生产的泵销量削减了30%,这对于恒盛泵业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。到了年底,公司给工人按月发工资都成了难题,这让很多有点儿本事的工人选择了离职。
当初500人的企业,因为离职,还剩下400人,这让刚上任的王旭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。除了发不了工资,公司里还有一些老员工保持着吃大锅饭的习惯,影响着企业的发展。
生产、机制上都存在问题,这些问题不解决,公司很难快速发展。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,可王旭刚上任,就急得上了火,一宿宿睡不着觉,第二天去上班,满脸疲惫。
背水一战,走高精尖之路
琢磨了一个来月,王旭终于琢磨通了。
机制不行改机制,生产不行改生产。
机制留下的问题,是有些老员工工作拖沓、不思进取还占着岗位,王旭开始做工作、定政策,让这些还想吃大锅饭的人,适合转岗的转岗,适合内退的内退。
老员工退下去,让懂技术、肯钻研的新生力量成长起来,这样王旭的难题解决了一半。
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,就是小作坊里生产的低端产品已经侵占了大半的市场,如果公司继续走中低端市场,势必要跟这些小作坊继续战斗,即使战胜了眼前的这些小作坊,低端产品依然难有市场。一宿宿睡不着的日子里,王旭把这个问题捋顺了,然后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走高端市场。
王旭的这个决定,当时在公司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,“一个县级企业,而且是连工资都快发不出来的企业,去走高端市场,这条路行得通吗?”
质疑声不断,但王旭做的决定,就要走下去。而且王旭定的目标确实很高——中石油、中石化。
说干就干。很快,王旭就派了销售等业务团队去了东北。中石油、中石化都属于央企,王旭知道这是一块难啃的“骨头”,但是他横下一条心,再难啃也要把这个业务啃下来,否则企业还得在中低端市场上和小作坊竞争,不迈出这一步,企业黄掉是早晚的事。
销售业务团队去了东北就住下了,而且这一住就是个把月。蹲守、托门子、找关系,能用的办法都用了,可还是不能打入这两家企业的内部。王旭有点儿着急,这过程中有工作人员跟他说,东北有很多土生土长做业务的人,和这些企业关系比较熟,但是他们没有过硬的产品。
这话提醒了王旭,硬拿拿不下,那不如“曲线救国”。他们的企业出产品,让这些土生土长的东北业务能手打通关系,成立一个公司驻东北的业务部,问题就能解决了。
艰难攻关,技术人员睡在办公室
拿下中石油,中石化的业务,就像给企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,王旭的信心和干劲儿都来了。
走高端市场、做精细化产品,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,王旭高薪聘请了专家,提高研发团队实力,开始往更高更尖的领域努力。
2006年,重庆一条民船上的泵坏了,要尽快做一个新泵,这个泵的类型,对当时的恒盛泵业来说,是从来没见过也没制造过的。王旭知道了这个消息,毅然参与竞标,在研发团队的一片反对声中,拿下了这个泵的项目。
在拿下这个项目的时候,王旭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,他不知道以企业当时的实力能不能生产出那样精细化的产品,但是他觉得,如果不去尝试,永远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行。这可给技术工程师郭秀雅他们出了难题,技术工程师拿着数据一点点核对,连着几天睡在办公室,终于把产品制出来了,放到船上一试,行,船发动起来了。
王旭和郭秀雅激动得喜极而泣。可刚高兴没多久,重庆方面又传来一个坏消息,轮船运行过程中,可能是泵内进入杂质,泵机不运转了,船上的货卸不下来,导致其他船也进不了码头,造成了几百万元的损失。
虽然没有明确分析指出是泵的质量有问题导致此次事故,但出于企业责任,王旭主动承担了损失,这也让重庆方面对王旭刮目相看。
还有一次,王旭他们和兰州一所高校合作,研究一种新型泵。虽然聘请了专家,但最后这个项目还是失败了,造成了几百万元的损失,但王旭说,这几百万元就当交学费了。
如今,恒盛泵业已经可以精准地量产这两种泵了,这两种泵作为高端产品,也为恒盛泵业赢得了很大的市场。
厚积薄发,为辽宁舰造泵
所谓厚积薄发,前期的积累,是为了后面的迸发。
辽宁舰是中国第一艘航母,辽宁舰的试航,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振奋。然而很少有人知道,王旭他们就是给辽宁舰造“泵”的人。
2005年,恒盛泵业已经涉足军工领域,也已经有军代表进驻企业。也就是在这一年,王旭了解到辽宁舰停在大连,并开始建设的事儿。
“如果能拿下辽宁舰的项目,那企业的发展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,短时间内没有企业能超越。”这个想法刚冒出来的时候,王旭自己也吓了一跳,一个是县城企业,一个是世界瞩目的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,“能行吗?”
那几天,王旭心里也有点儿打鼓,但他文质彬彬的外表下,有一颗敢于尝试的野心,“还是那句话,只要垫垫脚能够着,就尽力去做。”
想法一定下来,王旭和企业的几名负责人去了辽宁,拜访一位军代表。一次,两次,三次,都被委婉地拒绝了,王旭没有退缩仍继续去,最后这位军代表答应帮他们联系联系试试。
2006年6月,王旭得到通知,可以上舰去看看。登上辽宁舰那一刻,王旭心潮澎湃,但辽宁舰涉密,每个人在舰上待的时间都有严格限制。时间有限,再加上当时的辽宁舰很多零件上已经锈迹斑斑,王旭和郭秀雅他们只得到了一个五螺杆泵的模糊图片,而且螺纹的形状是不规则的。
规则的螺纹很好去比对数据,但不规则的五螺杆泵王旭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。怎么能恢复这个机器的原型,制造出一模一样的产品?王旭带团队隔三差五地跑北京,请教专家、去国家图书馆翻阅资料,一次又一次的比对数据。
王旭记不清失败了多少次,但他记得,这是他们技术研发团队经历的,迄今为止时间最久的一次研发。
2006年底,经过半年时间,数据比对成功,河北恒盛泵业拿下了辽宁舰44台泵的生产任务。那一刻的自豪,已经无法用语言言说。2008年,他们的产品正式交付使用。
“整个辽宁舰上有60多台泵,我们的产品占了一大半。”如今,王旭再说起这些事,还是满脸的兴奋和骄傲。
从一个快要发不出工资的企业,到如今生产产品达40余个系列,3000余个规格,成为为国家舰船、大型火电、核电、军工等国家专项工程提供设备配套,并将产品出口到世界十几个国家的企业,这是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。
“后续一艘航母的项目已经完成,正在追踪另一艘航母……”听着郭秀雅的汇报,王旭仿佛看到了企业一个更辉煌的未来。
本文来自沧州晚报